从冰墩墩到梵高:数字艺术藏品-NFT的魅力与争议

近年来,数字艺术品频频成为热门话题,诸如“上架即秒光”“入手后价格翻倍”“二次转手交易可赚数万元”等讨论不绝于耳。

数字艺术藏品-NFT也被称为:非同质化代币(英语:Non-Fungible Token,简称:NFT),是一种众筹扶持项目方的方式,也是区块链(数位账本)上的一种数据单位,每个代币可以代表一个独特的数字资料,作为虚拟商品所有权的电子认证或证书。由于其不能互换的特性,非同质化代币可以代表数字资产,如画作、艺术品、声音、影片、游戏中的项目或其他形式的创意作品。虽然作品本身是可以无限复制的,但这些代表它们的代币在其底层区块链上能被完整追踪,故能为买家提供所有权证明。

之前以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的冰墩墩数字盲盒为例,每个售价99元,一经发售便被抢购一空,“一墩难求”甚至登上热搜,引发广泛关注。

不仅是这类新潮产物,传统艺术作品如国画、西方经典作品也纷纷加入数字化的行列。例如,艺术家齐白石的《群虾图》数字藏品在上海嘉禾拍卖会上以30万元高价成交;梵高的《星月夜》数字化版本也频频亮相各大展览,成为比传统画作更具吸引力的展品。

那么,数字艺术品究竟是什么?它与传统艺术品相比又有哪些优势?

简单来说,数字艺术品是指通过数码设备创作或加工、具有专业原创设计的艺术作品。其形式多样,涵盖绘画、雕塑、摄影、视频甚至建筑等。

然而,消费者购买后获得的并非实体物品,而是依托区块链技术生成的唯一标识编码。这种编码不仅可以让持有者随时欣赏和分享作品,还能有效防止伪造和版权纠纷。不过,数字艺术品只存在于网络空间,是一种“看得见却摸不着”的艺术形式。

与传统艺术品相比,数字艺术品的优势十分显著。首先,传统艺术品市场存在诸多困境。优质的传统艺术品大多已被收藏,想要购买要么价格高昂,要么有价无市,收藏门槛较高,普通大众难以参与。此外,传统艺术品交易通常只能为卖家带来一次性收益,后续交易与之前的买家无关。同时,市场上赝品泛滥,真假难辨,想要购得真迹并非易事。

而数字艺术品市场则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。首先,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所有权,杜绝了造假的可能性。其次,数字艺术品的价格相对亲民,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,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松入手。虽然也有高价作品,但与传统艺术品相比,门槛已大幅降低。此外,数字艺术品多采用分销模式,购买者有机会通过后续交易获得更多收益。

当然,数字艺术品也存在一些传统艺术品所没有的缺点。例如,市场规则尚不完善,价格波动较大,以及将已故大师的作品数字化是否涉及侵权等问题,都亟待解决。然而,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,数字艺术品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,未来前景值得期待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