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面设计中对比与平衡:如何提高视觉层次的表现力

做设计这些年,我算是被对比和平衡这对冤家磨出了不少老茧。前两天帮朋友改活动海报,他盯着屏幕嘟囔:”为啥你这版看着就舒服?”其实诀窍就在这对CP的默契配合上。

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我总爱把标题字放大。有次给咖啡馆做促销单页,主标题直接怼了个72pt,结果老板打电话问:”你们设计师是不是按字号收费?”现在学乖了,尺寸对比讲究的是呼吸感。上周做的音乐节主视觉,主标题用了个略带张力的手写体,副标题悄悄缩到三分之一大小,底下配上虚化的光斑效果,愣是把观众视线定格在演出日期上。

说到色彩,我可栽过大跟头。去年情人节给某珠宝品牌做的橱窗设计,非要把红绿配出高级感。结果店长委婉地说:”咱们的钻戒看起来像圣诞特供。”现在学聪明了,用互补色得讲究个三七分。你看星巴克最近的新品海报,大面积的墨绿底子上跳出一抹珊瑚橙的咖啡杯,既抓眼球又不炸眼。

字体搭配这事儿,我有自己的强迫症。最多不超过三种字体这条铁律,是当年给出版社排版时血泪换来的教训。有次非要在学术期刊里塞进哥特体,主编扶着眼睛说:”年轻人,你这是要召唤吸血鬼吗?”现在遇到客户非要炫技,我就祭出杀手锏——拿纽约时报的改版案例说事,人家用五套字族都能做出层次感。

留白这事儿最有意思。上个月给初创公司做PPT模板,95后CEO非要我把每个像素都填满。我直接带他去逛了趟MUJI门店,”你看这陈列架,留白不是浪费,是给产品呼吸的空间。”回来他二话不说签了修改方案。要说数据支撑,去年给客户做民生报告,适当留白的页面让平均阅读时长多了整整7分钟。

平衡感这东西最考验设计师的直觉。年初给美术馆做展览画册,策展人非要搞绝对对称。我悄悄在偶数页加了0.5°的倾斜角,结果开展当天好几个观众说”这排版有流动的美感”。移动端设计更得讲究动态平衡,上周改版的新闻APP,图文区块像跷跷板似的随屏幕尺寸自动配重,用户留存率直接飙了18个百分点。

检验设计有个土法子我特爱用——眯眼方法。给医院做导视系统那会儿,天天眯着眼在走廊里晃悠,保洁阿姨差点把我当可疑人员举报。灰度模式也是个参照方法,有次自信满满的交稿,切到黑白模式才发现重点信息全糊成一片,连夜改图改到眼冒金星。

最近迷上了热力图分析工具,看着用户的视线轨迹在屏幕上蛇形走位,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些设计看着美却不好用。上季度给电商平台做的促销专题,就是跟着热力图把按钮位置微调了15像素,转化率居然涨了快两成。

要说行业门道,有个现象特有意思:地铁广告的对比度普遍比商场海报高30%,因为大家平均停留时间只有3秒。上次参加设计沙龙,有个前辈说得好:”好设计要像狙击枪,瞬间锁定目光;又要像摇篮曲,让人看得舒服。”这话我记在小本本上,每次改稿犯轴时就拿出来瞅瞅。

工具用得再溜,不如培养审视作品的眼力。我现在养成了个怪癖——逛超市都研究包装设计,有回盯着麦片罐看了十分钟,其实是在琢磨人家怎么用放射状构图突出有机认证标志。你看,职业病没治了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滚动至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