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个被甲方虐过千百遍的老设计,我太懂那种「改稿改到怀疑人生」的痛了。上周刚帮朋友救火一个被毙了8稿的LOGO设计,用这套方法一次过——今天就把压箱底的实战技巧摊开来讲。
先搞懂客户要什么
我见过太多设计师一上来就炫技,结果客户冷冷甩一句「这不是我要的感觉」。提案不是才艺表演,是精准狙击需求。
- 接brief时直接问客户:「您最想解决什么问题?」(比如电商首页要的是转化率还是调性升级)
- 提前要竞品资料和过往被否的方案(避坑比创新更重要)
- 用客户行业黑话写需求清单(母婴客户说「治愈感」可能等于马卡龙色+圆角)
有个邪门但好用的技巧:把客户第一次会议说的关键词记下来,最后提案时原封不动还给他,他会觉得「这设计师懂我」。

提案节奏比设计更重要
别急着甩设计稿! 我有次亲眼看着同事把精心做的3套方案PPT直接投屏,客户当场脸就垮了——好方案死在了错误的开场。
黄金结构长这样:
- 先抛痛点:用数据/案例说现状多糟糕(比如「您竞品首页转化率比您高47%是因为…」)
- 给解药:针对每个痛点展示1个核心策略(别超过3点,客户记不住)
- 视觉化验证:这时候才上设计稿,每处细节都要能对应前面的策略
有个小心机:在PPT里埋几个「故意让你发现的彩蛋」,比如把客户slogan藏在意向图里,他们会像找到复活节彩蛋一样兴奋。
让客户觉得这是他的主意
心理学有个「宜家效应」——人对参与创造的东西更有好感。我每次提案都会:
- 准备2个明显有缺陷的版本(比如排版太满/留白过多)
- 引导客户吐槽:「您是不是觉得A方案信息太拥挤?」
- 等他点头时亮出完美方案:「所以我们用B方案的呼吸感平衡了这点」
客户会觉得最终方案是他「指导」出来的,通过率直接翻倍。这招对控制欲强的甲方尤其管用。
比专业更重要的「人感」
去年有个护肤品客户跟我说:「你们方案其实不是最优的,但只有你们注意到我们新原料的卖点」。技术决定下限,共情决定上限。
- 用客户产品当demo(给母婴品牌提案就别用科技感样机)
- 提案前翻客户老板微博(如果他最近转发极简主义文章,就别做孟菲斯风格)
- 准备1页「执行风险预案」(客户最怕设计师撒手不管)
有次我给啤酒品牌提案,特意带了他们的瓶装水当会议用水——这种细节比说100句「我们很了解您」都有用。

终极心法:留个「改稿钩子」
真正的高手从不说「这是最终方案」。我会在角落留个可调整元素(比如辅助色值),等客户说「这里能不能…」时爽快答应。
人性就是这样——让客户挑出个小毛病改掉,他们反而对整体更满意。这比硬扛着说「完美」然后被全盘推翻强多了。
记住:好提案不是让客户无话可说,而是让他说出你想要的那句「就这个方向,微调即可」。现在就去试试看,下次回来告诉我过稿了没?